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申请入会
   
 
  您现在的位置:浙江省电机行业协会>>新闻动态>>

 

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1/19 14:01:49 来源: 作者

  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影响。国内外高度关注十九大,高度重视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济增长前景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月28-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举办以“新时代新发展新变革——十九大后中国转型发展及对世界影响”为主题的第83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来自国家相关部委、高校、研究机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共400多人参加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了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外专家围绕这个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这给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定了向、定了调。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政策表述,其主要内涵: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第一次提出建立一个四个方面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宏观要调控要有度”,也是十九大报告一个新提法。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

  徐林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针对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十八大以来,基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判断,中央采取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化解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风险,夯实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重点推动三大变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十九大报告对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系统论述,重点是推动三大变革。提出三大变革是有针对性的,是问题导向的。第一,质量变革。中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已经相当大,但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是很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细节上质量上不去,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环节。第二,效率变革。当前我国还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行政性垄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效率不高的问题。第三,动力变革。从2012年开始,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200万人左右,劳动力总数已经在减少,工资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过去劳动力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变成重消费、稳出口、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增长。首先,低投资就是要提高投资效率,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投资规模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重要方向就是要更多投向民营企业;其次,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更加注重绿色的经济增长;第三,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得发展红利为全民所共享。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与会专家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更新的判断和分析。除了传统的三去一降一补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包括了其他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全面理解和领会。

  1、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我国要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

  刘世锦认为,当前,讨论比较多的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关于制造业领域面临成本较高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有资源禀赋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体制上的矛盾。比如,充分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体制创新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应该成为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迟福林指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2、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徐林认为,中国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明确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加快推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特别强调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协同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张军扩认为,发展实体经济,最关键的还是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很多发展方向,主要方向是推进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等,由此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近些年发展也比较快。这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当中,新业态、新技术和新产业正在形成。例如,全球机器人(19.310,0.08,0.42%)的1/3销售在中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是90%,不少传统制造业,包括海尔、美的等,都开始使用机器人进行智能制造。

  3、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刘世锦认为,服务业是我国经济下一步新的增长点和重点,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使经济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迟福林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服务业市场开放与服务贸易开放的融合,做大做强服务业这个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国生产率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率表现出广阔的前景。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体制改革》主编盛毅认为,在制造全球化迅速向服务全球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主动适应服务业全球化的大趋势,促进服务业在更大力度上走出去,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

  4、以制度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徐林指出,企业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企业家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中央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使他们植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迟福林指出,要尽快形成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收益的制度安排,以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身创新创业。

  刘世锦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二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传递出的信息,使社会、市场,尤其是企业家都看到,中国有一个清晰的长远发展目标;中国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产权,包括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

 
 
 
 
     最近新闻
创新驱动 技术强企 | 卧龙集 
卧龙董事局主席陈建成视察卧龙南 
喜报 | 东政电机荣获2023 
喜报!东政电机董事长陈政荣获2 
喜报!浙江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 
喜报丨弗尔德获南浔区科技新锐企 
喜报丨杭发公司荣获标准创新型企 
喜报|富生电器荣获富阳区二〇二